一、各种安全生产标准化的标准的共同特点
(1)借鉴了OHSAS18001:1999《职业安全卫生管理体系 规范》的要求。
(2)加入或融入了我国一些相关法规(含标准和行业安全规范)的要求。
(3)加入了某些行政规定。
(4)把“运行控制”(硬件条件、现场条件、操作安全要求、职业危害控制等)具体化为几个方面,并做出了具体、细致的规定。
二、标准化活动的必要性和好处
(1)能保证企业具备基本的、较好的本质安全水平(由于上述特点(4))。
(2)能保证企业的行为符合安全生产法规和行业安全规范(由于上述特点(2))。
(3)由于种种原因,以往建立的职业安全卫生管理体系,多数很不完善,问题之一是“运行控制”薄弱。标准化活动能切实改进已建立的职业安全卫生管理体系(由于上述特点(4))。
三、多数安全生产标准化的标准存在的缺点
(1)某些必要的管理要素缺失或弱化。
(2)某些要素的要求缺失。
(3)要素结构、内容的设置不符合或不完全符合PDCA模式。
(4)某些术语、定义和语句不够严谨。
(5)辅助性作业活动的运行控制可能遗漏。
认识、弥补这些不足,对于保证安全生产标准化的质量是完全必要的。
四、企业如何建立安全生产管理体系
(1)企业在开展标准化活动、着手建立安全生产管理体系之前,要认真学习适用的本行业安全生产标准化的标准,同时要认真学习OHSAS18001:2007《职业安全卫生管理体系 要求》,以了解本行业安全生产标准化标准的优点和不足,设计好本企业安全生产管理体系的框架。
(2)按照P、D、C、A的顺序,规划建立安全生产管理体系的阶段和步骤。
(3)切实解决好体系建立中的如下共性问题:
a.安全生产法规的识别、获取、更新、传达;
b.危险源识别、风险评价和控制计划的制定;
c.安全生产方针、目标及治理方案的制定;
d.安全生产文件(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)的编制;
e.安全生产文件的培训和文件规定的落实;
f.安全生产检查和内部评定;
g.管理评审。
这部分内容参见《安全生产管理四点一线》。
五、标准化实施原则和具体实施方法
1.标准化实施的原则
(1)落实标准中所有适用的要求。
(2)对标准中的过程控制要求,从以下4个方面落实:
a.危险源识别、风险评价和控制策划:企业目前没有做到或虽然做到、但不能保证以后总能做到的要求,都作为危险源(包括职能履行缺陷)列入危险源识别表中并进行风险评价和控制策划;
b.文件体现:把要求写入相关的文件;如果要求以“不得”、“严禁”的形式出现,则在文件中说明本企业的做法;
c.检查:要求的内容被列入某个检查表中,并按适当的周期被检查落实情况;
d.内部评定:按规定的考评表进行内部评定。
(3)对标准中的业绩要求(如合格率、达标率等),实施定期检查和内部评定。
(4)如果标准中没有包含适用的新法规,则把新法规的适用要求加入到标准中;如果标准中有的法规要求已更新,则用更新的内容替代。这里说的“法规”包括法律、行政法规、部门规章、标准、行业安全规范。
(5)如果标准中的行政规定不适合本企业,可以调整,但任何增加的行政规定以不违反法规要求为前提,并符合本企业情况。
(6)补充缺失的要素,如:方针,目标—方案,沟通、参与、协商,管理评审等。
(7)补充缺失的要素要求。
(8)调整术语和定义,使之科学、严谨。
(9)如果企业已建立了职业健康安全(职业安全卫生)管理体系,则可改进管理体系以满足标准化的要求,不须另搞一个管理体系,避免“两张皮”。

安全管理网-企业互动频道




